承德市学校乱收费专项整治行动,打响“教育收费大扫除”之一枪
承德市学校乱收费专项整治行动,打响“教育收费大扫除”之一枪
近年来,教育收费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。为切实减轻学生家庭负担,规范教育行业秩序,承德市近期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学校乱收费专项整治行动,通过政策联动、专项清查、社会监督等多重手段,剑指教育领域的不合理收费现象。这场整治不仅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,更是回应家长关切、净化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。
政策背景:从国家到地方的治理链条
此次专项行动的源头可追溯至2020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》(教财〔2020〕5号),该文件明确要求各地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,并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。承德市在此基础上,结合本地实际,将治理纳入《承德市教育事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的保障措施中,提出“提高教育治理能力”“加强教育督导评估”等具体路径。例如,针对家长反映强烈的“平板电脑强制购买”“课后服务变相收费”等问题,直接对标国家提出的“七个严禁”要求,形成政策闭环。
整治重点:瞄准三类高发问题
此次行动的核心目标可概括为“三清”:一是清理强制消费类收费,如以信息化教学为名要求学生购买平板电脑或教育APP,这类行为往往以“自愿”为幌子,实则通过绑定教学进度变相施压;二是规范服务性收费,尤其对课后服务的收费标准、支出明细进行透明化监管,防止“公益服务”沦为“创收工具”;三是排查公共资源违规使用,例如学校场地、设施出租中的利益输送问题,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已率先制定专项清查方案,为全市提供范本。
用家长的话说,这些措施如同“给教育收费装上监控摄像头”,既划定红线,又保留可追溯的监管痕迹。
实施路径:从自查到问责的闭环设计
与以往运动式治理不同,本次行动强调系统性。在自查阶段,全市学校需对照政策清单逐项核验,类似“体检式筛查”,仅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就梳理出12类收费项目;在督查阶段,教育部门联合审计、物价等单位组建专项小组,采取“双随机一公开”方式抽查,并引入第三方评估;最后的问责阶段则参考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通报的6起典型案例,建立“发现一起、严处一起”的震慑机制。
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比喻:“这套组合拳就像交通管理,既有清晰标线(政策),也有电子警察(督查),还有扣分罚款(问责)。”
家长参与:让监督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发声”
整治行动特别注重家长角色的转变。过去,许多乱收费问题因家长“怕孩子被区别对待”而隐忍不报。此次承德市明确要求学校公示收费依据和举报渠道,并承诺48小时内响应投诉。某区教育局负责人透露:“我们正在开发收费信息查询小程序,家长扫码即可核对项目合法性,就像查快递物流一样简单。”这种“阳光收费”模式,既降低监督门槛,也倒逼学校自律。
长效治理:既要“拔杂草”也要“种新苗”
短期整治只是之一步,承德市同步推进两项长效机制:一是建立教育收费动态清单,每年更新一次,明确哪些能收、收多少、怎么收,消除政策模糊地带;二是将收费合规性纳入学校绩效考核,与财政拨款、评优评先直接挂钩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:“现在不是简单‘不敢乱收费’,而是要通过规范收费腾出精力,专注提升教学质量。”
从全国视角看,承德市的实践为三四线城市治理教育乱收费提供了参考样本。其经验在于:政策设计上注重“小切口”解决“大问题”,执行中兼顾刚性与温度,最终目标则是重建家校信任关系。随着专项行动深入推进,这场“教育收费大扫除”或将改写当地的教育生态图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