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场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入选省级非遗,千年民俗焕新生

承德新闻网 阅读:11 2025-08-21 10:54:07 评论:0

在我国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,有一个古老的民俗活动——“冬至祭火神”。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习俗,近日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标志着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。如今,随着时代的变迁,围场的“冬至祭火神”正焕发出新的生机,成为当地文化自信的象征。

围场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起源于辽金时期,距今已有千年历史。据传,古时围场地区每逢冬至,民众都会举行祭火仪式,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祭火神活动包括搭建祭坛、献祭品、点燃火堆等环节,体现了人们对火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。

随着历史的变迁,围场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逐渐融入了满族、蒙古族等民族特色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。在祭火仪式中,人们身着节日盛装,载歌载舞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这一习俗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,也成为了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
近年来,围场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。为了使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焕发新生,当地 ***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首先,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,通过举办培训班、开展研讨活动等方式,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。其次,挖掘和整理相关资料,将祭火仪式的流程、仪式用品、民间传说等记录下来,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。此外,还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、文艺演出等活动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中来。

如今,围场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已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。在省级非遗名录的加持下,这一千年民俗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。许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,使得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围场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还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结合,如剪纸、刺绣、民间音乐等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链。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
总之,围场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入选省级非遗名录,是对这一千年民俗的肯定和鼓励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我们要继续弘扬和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,让“冬至祭火神”习俗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承德新闻网信息发布平台,集新闻传播、政策解读、文化旅游推广于一体”,形成内容价值的浓缩导航。